
政策紧箍咒:为何越南加密货币试点步履蹒跚?
2023年,越南政府高调宣布启动加密货币试点项目,试图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抢占一席之地。然而近一年过去,这一试点却并未迎来预想中的火爆场面,反而陷入“高门槛、低参与”的尴尬局面。
政策制定者最初的设想是通过设置严格准入标准,筛选出具备足够实力与合规意识的机构参与,以确保市场稳定并防范金融风险。但现实是,这些标准高到了几乎“拒人千里之外”的程度:申请机构需证明至少500亿越南盾(约合200万美元)的注册资本,具备完整的反洗钱与网络安全体系,并承诺严格遵守国家银行与财政部的动态监管要求。
对于越南本土的中小企业与初创公司而言,这样的条件无异于天堑。许多原本对区块链技术充满热情的企业,在翻阅完长达数十页的申请指南后纷纷望而却步。一位胡志明市的Fintech创业者苦笑道:“这就像让小学生直接参加博士入学考试——我们有意愿,但缺乏‘应试能力’。
”
另一方面,政策限制的模糊性也让市场参与者持观望态度。越南并未像新加坡或日本那样推出清晰的加密货币法律框架,而是以“试点”之名行“严控”之实。监管机构对交易种类、资本流动乃至用户身份均设置了重重限制,例如禁止匿名交易、要求所有数据本地化存储,甚至要求试点机构按月提交全面审计报告。
这种“既要创新,又要绝对安全”的矛盾心态,使得越南的加密货币试点更像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。有分析师指出,越南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暧昧态度,本质上反映了其对金融主权与资本外流的深度担忧。毕竟,这个东南亚国家曾在2018年经历过一场由虚拟货币引发的投机泡沫,民众疯狂炒币导致大量资金外流,至今令监管部门心有余悸。
但问题在于,过度保护是否意味着错失机遇?当泰国、菲律宾等邻国纷纷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区块链金融时,越南的谨慎显得格外醒目。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种“慢热”或许也是一种策略——以时间换空间,通过小范围试点逐步摸清监管与市场的平衡点。
破局与未来:越南加密货币能否迎来转机?
尽管当前试点遇冷,但越南的加密货币故事远未结束。事实上,这场“冷启动”可能正是市场与政策互相磨合的必要阶段。
高门槛虽然限制了参与者的数量,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试点的质量。目前获得试点资格的十余家机构多为国有银行、电信集团或跨国科技公司的越南分部,这些“巨头”拥有充足的资金与技术储备,能够承担起合规成本,并为后续政策的调整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。
例如,越南军队电信集团(Viettel)旗下的区块链子公司正在尝试将加密货币应用于跨境结算场景,而科技巨头FPT则侧重于政务与供应链领域的数字资产应用。这些探索尽管规模有限,但方向明确、风险可控,为国家层面未来的立法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民众对加密货币的热情并未因试点的高门槛而熄灭。越南是全球加密货币采纳率最高的国家之一,据Chainalysis2023年报告,近20%的越南成年人持有或交易过加密货币。这种深厚的民间基础意味着,一旦政策适度放宽,市场活力可能迅速爆发。
值得注意的是,越南政府似乎也意识到了现行政策的局限性。近期,财政部已在酝酿修订试点条款,考虑分阶段放宽注册资本要求,并为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“沙盒监管”通道。一名参与政策讨论的匿名人士透露:“我们希望在防范风险的不让越南掉队于区域竞争。”
而从更大的格局看,越南的加密货币试点不仅是国内金融改革的试验田,更是东南亚数字经济发展的缩影。面对中美在区块链领域的激烈竞争,东南亚国家正试图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利益的中间道路——既不盲目追随西方的放任模式,也不完全复制中国的严格管控。
未来,越南可能会借鉴中国的数字人民币经验,探索由国家主导的数字货币体系,同时允许私有加密货币在受限场景中补充应用。这种“双轨制”或许能兼顾创新与稳定,但关键在于:政策制定者能否真正理解区块链技术的本质——它既是工具,也是生态;既需规范,也需自由。
归根结底,越南加密货币试点的“冷”,是理性与狂热之间的必要冷却期。而当这场冷却完成时,谁又能断言,它不会孕育出下一个适合新兴市场的数字金融范式?


